新闻动态

皇子朱楠:明太祖的幼子,究竟是逾月而殇,还是被大侄子挫骨扬灰

发布日期:2025-05-25 15:13    点击次数:161

伊厉王朱㰘(音yí)篇中,阿越称懿文太子朱标是朱重八与马氏的独子,结果好多文友浏览后留言:你这不对啊,明太祖的前五子都是马皇后所生。实则这一论述是玩了一个梗,却没有玩好让友友们见笑了。

在历代皇帝中,论子嗣数量,多达二十六个儿子的明太祖朱元璋,绝对可以名列前茅。阿越按地位、待遇等,将明太祖诸子的分成了三个档次:朱标这位史上地位最稳固的皇太子,是朱重八与马氏的独子;燕王朱棣等四个嫡子,是朱元璋与马氏之子;余下的庶出诸子,则是明太祖之子。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若要论子嗣的身世之谜,皇帝之中估计明太祖可以勇夺桂冠,不论是庶子,还是嫡子,好些个身上都笼罩着一层迷雾,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茶余趣谈。特别是五个嫡子的身世,网上关于马皇后无子论、一子论、三子论和五子论的争论不绝于耳。但嫡子们的身份真的有争议吗,结论是没有的,他们的的确确都是嫡出,有《明实录》、《明史》等官方史籍为证,《明史·诸王传》篇头还梳理过,阿越在《什么?明成祖朱棣不是嫡子?这个谣言你还真相信!》一文中也论证过。放着正史不信,偏要去信野的不能再野的《南京太常寺志》,那就没办法了。

“高皇后生太子标、秦王樉、晋王棡、成祖(注:燕王朱棣)、周王橚。胡充妃生楚王桢。达定妃生齐王榑、潭王梓。郭宁妃生鲁王檀。郭惠妃生蜀王椿、代王桂、谷王橞。胡顺妃生湘王柏。韩妃生辽王植。余妃生庆王栴。杨妃生宁王权。周妃生岷王楩、韩王松。赵贵妃生沈王模。李贤妃生唐王桱。刘惠妃生郢王栋。葛丽妃生伊王㰘。而肃王楧母郜无名号。赵王杞、安王楹、皇子楠皆未详所生母。”(《明史·诸王传》)

这份汇聚了明太祖二十六子身份信息的记录中,老大朱标为太子,其余二十四子皆由王爵,唯独朱楠顶着“皇子楠”的名头,犹如混入狼群的哈士奇,显得异常醒目。

明太祖朱元璋向来以“护犊子”著称,为何会出现其余二十五子皆有名号,唯独朱楠没有的咄咄怪事呢?其间是否别有隐情?

逾月而殇?

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初二,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六子兼幼子。他出生时,老朱年已六十有六,妥妥地老来子。

“癸酉,皇第二十六子楠生。”(《明太祖实录》)

虽然他的生辰具体到了日,比九哥赵王朱杞的“是月”要详备的多,看似开局不错,但是很遗憾,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现身明代官修史书《明实录》之中,这条记录堪称是他的独家“荧幕首秀”兼“告别演出”。其后他是否受封亲王?不知道。去世于何时?也不知道。

《万历野获篇》

现今流传的朱楠生母为葛丽妃之说,出自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篇》,也即明太祖的末二子——伊王朱㰘和皇子朱楠皆为她所出,可见她是洪武后期备受受宠的妃子。

受敬天崇祖思想影响,国人历来重视修史,除官方修史之外,还有众多私人编撰的私家史籍,五千年文明史积攒的史籍浩如烟海,以至于作为后人的我们可以昂首挺胸的道一句:“我们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出现历史断层的国家,非那些靠伪史装点门面的跳梁小丑可比”。

明代私人修史的热情尤为高涨,从各类方志到历史笔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及至万历朝,有三部专述大明史事的私家历史笔记横空出世,它们是: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焦竑的《国朝献徵录》及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篇》。

长期以来受来自网络的各种野史荼毒,以至于很多人形成了“正史不一定正,但野史绝对够野”的认知,对各种私家史籍弃之如履,这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要知道《二十四史》中备受世人赞赏的前四史都是私修史书。所以并非所有私修史书都是野史,很多私家史书耗费了作者数十年心血而成,其价值并不比官修正史差,非一般野史可比。

上述三部私家历史笔记便是如此,清修《明史》时,因其颇高的史料价值,将其当做《明实录》的补充,利用其与《明实录》对勘,不少内容直接引述自三书。

《明史·诸王传》记载了朱楠的结局:“逾月殇”。也即这位小皇子只活了俩月,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去世,具体时间不详。这一记载当源自于《国朝献徵录》和《万历野获篇》。

“郢王弟伊王,伊王弟楠。楠于诸子中最少,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生,未逾月而卒。”(《国朝献徵录·郢王、皇子楠》)

“下殇不成服,不追封,此古今通例,至本朝尤严。如高皇帝第二十六子楠,为葛丽妃出。未逾月而薨,遂无封典。”(《万历野获编·皇子追封》)

《明史》

两书皆称朱楠“未逾月而薨”,也即出生当月(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便去世,都没能满月。《明史》在摘录的时候,漏掉了“未”字,让朱楠活到了洪武二十七年。

想要了解“下殇不成服,不追封”,先要明确“殇”的感念。谥法对“殇”的释意为“未家短折曰殇”,即没有成家便夭折了,是古人对未成年人去世的特定称谓。

古人二十而冠,举行冠礼后才被认定为成人,二十以下者皆被认为是未成年,大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八岁以下属于婴幼儿,称之为孩提。八至十五岁,称之为幼童,分为两个时期:八岁开始换牙、扎发髻,称之为总角、或始龀、龆年;十三岁可以学习文舞——《勺》舞,称之为舞勺之年。十五岁以后是为成童,需要拿起干戈,学习武舞——《象》舞,故被称为舞象之年。

依据对未成年人各阶段的认定,将“殇”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为:上殇、中殇、下殇和无服之殇。

“《传》曰:何以大功也?未成人也。何以无受也?丧成人者,其文缛。丧未成人者,其文不缛。故殇之绖不樛垂,盖未成人也。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无服之殇以日易月。以日易月之殇,殇而无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未名则不哭也。”(《仪礼·丧服》)

《通典·礼五一》曰:“长殇中殇俱在大功;下殇小功;无服之殇,无容有在緦麻,以其幼稚,不在服章。”《礼记·檀弓上》云:“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上殇、中殇和下殇,皆有丧礼,只是礼仪视正常丧礼降杀,且依次递减。而无服之殇则无需为其服丧,丧期以日易月,死后不能葬入家族墓地,需另觅他处予以薄葬。

朱楠明显属于无服之殇,故明太祖基于通例,既没有对其进行追封,也没有为其举行葬礼。

南京明故宫遗址

被大侄子挫骨扬灰?

但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中,录有一封靖难时期燕王朱棣所写的信,内中涉及朱楠,内容让人大跌眼镜。

“我之兴兵,别无他事。为报父皇之仇,诛讨奸恶,扶持宗社,以安天下军民,使父皇基业传子孙以永万世,我岂有他心哉?我自己卯年兴兵,今已四年,父皇之仇尚未能报,奸恶尚未诛灭。我想周王无罪被奸臣诬枉,破其家,灭其国。随即罪代王,拘囚大同,出其宫人悉配于军。至于湘王,无罪逼令阖宫焚死。齐王无罪,降为庶人,囚系在京。及乎岷王,奸臣以金帛赏其左右,使其诬吿岷王,流于漳州烟瘴地面。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此等奸恶小人,皆我父皇杀不尽之余党。害我父皇子孙,图我父皇天下,报其私仇,快其心志。父皇能有几多子孙受彼之害?能消几日而尽兴?言至此,痛心如裂。”(《弇山堂别集·诏令杂考四》)

《弇山堂别集》收录该信时,进行了背景介绍“燕王靖难,师至城下,箭头射书谕亲王公主”。故时间当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

早在当年五月,眼见燕军兵锋抵达长江北岸,即将渡江攻打京师,而勤王大军尚未到达,建文帝先后派出朱棣堂姐庆城郡主、曹国公李景隆及谷王朱橞等在京诸王,赴燕军大营议和。

孤军深入的燕王朱棣,对大侄子的拖延战术洞若观火,继续猛攻,于六月初自瓜洲渡过江,随即从镇江一路向西突进,剑指京师应天府。没等到援军,反倒先等来了燕军的建文帝,眼看大事不妙,遂命在京诸王分手京师各门。

明成祖朱棣剧照

燕王在信中明了自己起兵的原因:诛灭奸臣,为父皇报仇。

明太祖分封诸子的目的为:“封邦建国,藩屏帝室”,洪武中后期,又实施“亲王戍边”的国策,藩王成为大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驾崩时,分封在外的包括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宁、岷、谷等十三位亲王,另有韩、沈、安、唐、郢、伊及靖江等七王在京等待就藩。

建文帝上台后,一改乃祖国策,在以江南地主为主的文官集团支持下暴力削藩,期间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或被流放,或被囚禁,或被逼自尽,辽王、谷王弃国返回京师,燕王和辽王被迫起兵自保。

朱棣在信中着重提及周、齐、湘、代、岷五王的凄惨下场,目的是敬告在京的兄弟姐妹,跟着朱允炆这个大侄子混,绝没有好下场。期间还提及了一个其他史料中未曾涉及的被建文帝迫害者:二十五弟,他死后被大侄子“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此等挫骨扬灰的行为,实在太过暴虐。

那么这个二十五弟究竟是谁呢?

明太祖二十六子中,排行二十五的是朱楠的胞兄:伊王朱㰘。各种史料对他的生平有详细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封为伊王,在永乐六年(1408年)之国洛阳,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去世,终年27岁。虽然也属于早逝,可至少建文年间人家那叫一个活蹦乱跳,不可能被沉尸长江。

即便从另一个角度考量,这二十五弟也不可能是朱㰘。信中提及其他被迫害亲王时,都以爵号相称,唯独他以排行称之,显然没有授爵。而明太祖诸子中,未曾授爵的唯有朱楠,所以这个二十五弟明显是指他。

前文提到过,赵王朱杞二岁便夭折了,因此虽有爵号,但绝大多数时候被剔除出太祖诸子之间的序齿,从第十子鲁荒王朱檀起,序齿会被本身的排行向前递增一位。比如《明实录》对老十一子蜀王朱椿的生平简介为:“王……高皇帝第十子,母惠妃郭氏”;老十四肃王朱楧的生平简介却称“王,太祖高皇帝第十三子,母妃郜氏”。

长江南京段

以此类推,朱楠在兄弟中的序齿为二十五。既然建文帝对二十五叔做了“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这等恶行,那么他至少活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大侄子即位之后,甚至可以下探到建文四年(1402年)。虽依然为早夭,可至少多活了好几年,品尝到了皇家的奢华。

阿越说

关于朱楠的去世时间,竟出现如此抵牾的两种记载,究竟该信谁呢?

按理说《弇山堂别集》的记载应当更靠谱,毕竟此刻燕军已兵临城下,占据绝对优势,明成祖没有理由也没有动机编造谎言。再者说了此信目的是为劝降在京亲王和公主,连远在北方的燕王都知晓,没道理在京的诸王会不清楚。若公然捏造此事,只会让在京宗亲对其离心离德。

何况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二十六日,明太祖还下旨命礼部于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为皇孙选妃。可见毫无半点伤心之态。

“丙寅……上以皇孙及诸王世子郡王年渐长未婚,敕礼部于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凡职官及军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无疾而家法良者,令有司礼遣之,俾其父母亲送至京,选立为妃,其不中选者赐道里费遣还,有司用是扰民者罪之。”(《明太祖实录》)

然综合考量下来,阿越依然站《国朝献徵录》和《万历野获篇》的“未逾月而薨”说,理由如下:

其一,明太祖钦定的《皇明祖训》,只对郡王及以下男性宗室的受封年限做了限制,皇子不在其列,也即皇子受封亲王不受年龄制约,比如第一次大封宗室时,朱梓、朱杞、朱檀三兄弟尚在襁褓,最小的鲁王朱檀仅仅一个多月,而第三次大封宗室时,郢王、伊王也才四岁。

若朱楠能活到建文朝,那么老爹驾崩时,年已6岁。以明太祖身上“宠子狂魔”的属性,不可能不在临终前安排好幼子的封爵。是以建文朝时,朱楠必定有爵号,朱棣的信中却只有光秃秃的一个“二十五弟”,何其突兀。

明孝陵

其二,《国朝献徵录》、《万历野获篇》、《弇山堂别集》三书,虽然记述丰富,考订周详,“可补实录会典之阙”,即可以作为《明实录》和《大明会典》的补充材料。但作为私家历史笔记,不可避免的混入了部分野史内容,这也是它们被学者诟病一点。

关于朱楠被建文帝挫骨扬灰之言,早在永乐时期便以流传,专门以赞颂当朝皇帝奉天靖难,诋毁朱标父子及秦王、晋王为能事的野史《奉天靖难记》中,就曾提及此事。《弇山堂别集》的内容与其一脉相承,很可能来自相关的记载。

“(三十三年二月)癸未,上遣书谕李景隆曰:‘……为罪周王,言‘大义灭亲’。今二十五弟病不与药,死即焚之,拾其遗骸,以投于江。父皇宾天,骨肉未冷,即将周、齐、湘、代、岷五王破家灭国,国公至亲,岂不痛哉!韭痛五王,乃痛太祖高皇帝也。’”(《奉天靖难记·卷二》)

其三,建文帝虽然对宗亲不仁,可并非是本身有病态心理,而是基于对藩王手中兵权的恐惧,唯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故事重演。而建文朝被削藩的五人中,周、齐、代、岷四王也只是被流放或囚禁王府,湘王朱柏的死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意外。且建文朝对郡王的册封依然在继续,比如楚王朱桢的第四子朱孟焯,在建文元年(1399年)被册封为寿昌王。

“(正统五年五月)壬子……楚府寿昌王孟焯薨。王,楚昭王第四子,母妃王氏,洪武十六年生,三十二年册封,至是薨,享年五十有八。讣闻,上辍视朝一日,遣官致祭,谥曰安僖,命有司营葬。”(《明英宗实录》)

可见建文帝只是想削藩,以巩固皇权,并非要诸位宗亲的命。因此又如何会用如此酷烈的手段对待一个对自己完全没有威胁的小叔叔,让自己自绝于宗亲。

建文帝剧照

综上,阿越认为,朱楠的确是“未逾月而薨”。其去世后,明太祖遵从传统,既没对其进行追封,更没给其赐谥。至于转过年来就下诏给皇孙选妃,更可验证朱楠的确死于出生当月,“无服之殇以日易月”,也即其丧期只有二十七天,次年正月二十六日早已出丧。而对于青少年时期眼瞅着至亲零落的明太祖而言,壮大朱明皇族是其执念,早夭的幼子出丧后,立马给皇孙选妃,实属正常。

就是这样!